什么是萎缩性胃炎?了解病因与发病率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指的是胃黏膜上皮在长期反复损伤下,导致胃腺体的萎缩,可能伴随有肠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该病症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因此通常很难准确统计其发病率。
根据国内的数据,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约为17.7%,而病理学的确诊率为25.8‰。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紧密关联,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52.2%,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幽门螺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促进胃酸分泌的异常,进而引发胃炎和胃黏膜萎缩。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自身免疫性胃炎也是导致胃黏膜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50-74岁的人群中,约有20%的患者出现抗壁细胞抗体阳性,从而加大了萎缩性胃炎的风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胃癌的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这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反之,胃癌低发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则相对较低。因此,在胃癌高风险区域,定期检查和早期筛查萎缩性胃炎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癌变风险。
如何防治萎缩性胃炎?
虽然萎缩性胃炎多无明显症状,但其对胃部健康的长期损害不容忽视。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一病症,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和抽烟,保持规律的作息,都是对胃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胃部不适、家族有胃病史或者年龄较大的群体,内镜检查和胃液检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问题。此外,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其带来的进一步危害。
总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问题的胃部疾病,虽然它起初症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胃黏膜的损害可能不可逆,因此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