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里的蛔虫究竟有多长?揭秘这种常见寄生虫的危害与防治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肠道中最常见的蠕虫之一,成虫体型较大,雄性蛔虫体长一般在15至31厘米之间,而雌性个体则更大,通常可达20至35厘米,个别情况下甚至能超过40厘米。当人们误食了感染性的蛔虫卵后,就可能患上蛔虫病,建议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作为人体内最大的肠道寄生线虫,蛔虫成虫外观呈圆柱状,类似蚯蚓,颜色多为粉红或微黄色,体表具有明显的横纹结构。它们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部位,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中的虫卵而传播。由于卫生条件的差异,农村地区的感染率普遍高于城市,儿童的感染几率也显著高于成年人。
感染蛔虫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食欲减退或异常饥饿感、脐周阵发性腹痛、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睡眠障碍以及夜间磨牙等。更为严重的是,蛔虫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大量蛔虫聚集形成肠梗阻、钻入胆管导致胆道蛔虫症,或是进入阑尾引发阑尾蛔虫病,给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确诊蛔虫感染通常采用粪便检查法,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卵的存在,有时也能发现排出的成虫。治疗方面,常用的驱虫药物包括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以及枸橼酸哌嗪,这些药物疗效较为确切。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剧烈腹痛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则需及时采取外科手术进行干预。
为了有效预防蛔虫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坚持饭前便后洗手、避免食用未清洗干净的瓜果蔬菜、杜绝饮用未经煮沸的水、防止咬指甲等不良行为,从而减少蛔虫卵的摄入风险,保护自身免受寄生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