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程先生因脾虚湿困引发慢性腹泻,中药调理后病情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处理)
摘要:程先生反复腹泻一年有余,近期症状加重,食用辛辣食物或饮用啤酒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呈水样便,伴有乏力、气短、易疲劳等不适。中医辨证分析认为其属于脾虚湿困证,遂采用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经过一个月的调理,患者腹泻症状明显缓解,舌体齿痕也有所改善,随访两个月内未见复发。
【基本信息】男,38岁
【疾病类型】脾虚湿困证
【就诊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案】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加减
【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随访观察2个月
【治疗效果】腹泻得到控制,舌象改善,整体精神状态提升
一、初诊情况
程先生长期受腹泻困扰,病程超过一年,每日排便次数可达3至5次。近几个月来腹泻症状加重,稍进食辛辣食物或饮用啤酒后即出现频繁排便,大便呈稀水状。伴随明显的疲乏无力、气短懒言、容易劳累、食欲下降等症状。口不渴,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白腻,舌边可见齿痕,脉象虚弱。胃肠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显示存在脂肪肝,体型偏胖,尤以腹部肥胖为主。西医诊断为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证。
二、治疗过程
根据中医理论,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邪内阻而致腹泻。因此采取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治疗原则,选用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并根据症状灵活加减药物。处方包括党参、苍术、甘草、薏苡仁、茯苓、白扁豆、陈皮、砂仁、山药、莲子肉、鸡内金、炒麦芽等。一周后复诊时,大便由水样转为软条状,精神状态好转,饮食略有增加,但仍有轻微腹痛,表现为隐痛缠绵,且伴有形寒肢冷的表现,考虑兼有中焦虚寒。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干姜、肉桂以温中散寒、缓解腹痛。继续服药一周后,患者面色红润,大便成形,腹痛基本消失,食欲增强。随后将方中药物略作调整,去除助消化类的鸡内金和炒麦芽,继续服用一周后,大便趋于正常,每日一次,舌象亦较前改善,齿痕减轻。随访两个月期间,未再出现腹泻症状。
三、疗效评估
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及湿邪内困的典型症状,如乏力、气短、食欲差、水样便、齿痕舌等。初诊时未见明显阳虚表现,因此治疗以补脾益气、祛湿止泻为主,选用了四君子汤配合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肉等利湿止泻之品,辅以砂仁芳香醒脾。随着治疗推进,患者出现了形寒肢冷等阳虚表现,说明脾阳受损,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入干姜、肉桂以温阳散寒。经三次调整治疗后,患者整体状况明显改善,饮食恢复,大便规律,舌象好转,最终取得良好疗效。
四、生活建议
非常欣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从病因来看,患者长期嗜食生冷、饮酒过度,导致脾气受损,运化失常,从而形成脾虚湿困证。这种体质状态常见于夏季喜爱冰镇饮品的男性群体,易出现长期腹泻、齿痕舌等问题。此外,脾虚往往病程较长,久而久之可能损伤阳气,发展为脾阳虚或肾阳虚,表现为晨起腹泻、畏寒怕冷、甚至阳痿早泄等。因此,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戒烟限酒,保持清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脾胃功能。
五、临床体会
在中医临床上,益气健脾的方剂较多,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具体应用需结合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本案患者脾虚程度较重,同时夹杂湿邪内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兼顾扶正与祛邪。尤其要注意的是,脾虚体质者若贪凉饮冷,尤其是在夏季,极易伤及脾阳,导致阳气不足,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在调理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