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母乳喂养引发的腹泻应如何应对

母乳被广泛认为是婴幼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因此医学界普遍建议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实行纯母乳喂养,六个月后再逐步引入辅食。然而,在这一阶段,部分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母乳性腹泻”的现象。这种类型的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会开始出现症状。其典型表现为大便呈泡沫状、稀水样,有时会夹杂奶瓣,偶尔呈现绿色,并伴有条状透明粘液,气味带有明显的酸臭味。每天排便次数可在3到20次之间波动。尽管如此,大多数宝宝的精神状态良好,吃奶量正常,体重也能持续增长,呈现出“边吃边拉边长个”的特点。此外,这类宝宝通常不会出现体重停滞、呛奶、溢奶、呕吐、腹胀、腹痛或频繁哭闹等异常情况。

  对于母乳性腹泻,如果宝宝的大便只是略微偏稀,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特别干预,随着辅食的添加,腹泻情况大多会自然缓解。但如果腹泻已经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例如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尿量减少、频繁发生尿布疹等情况,则建议在每次哺乳前给宝宝补充乳糖酶。乳糖酶能够帮助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从而有效减轻腹泻症状,改善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突然出现短时间内腹泻明显加重的情况,如排便次数骤然增加,大便中带有黏液、脓液甚至血丝,并伴随食欲下降、频繁呕吐、尿量减少、情绪烦躁、发热、皮疹等症状,则很可能是由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而非单纯的母乳性腹泻。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错误的相遇2025-07-06 10:00:1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