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胆道系统疾病引发的急性胰腺炎症,其主要病因是胆囊或胆囊管内的结石脱落至胆总管,进而堵塞胆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导致胰液逆流、胰管内压升高,最终诱发胰腺自身消化和炎症反应。该病在临床上具有较为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临床特征如下:
首先,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多位于上腹偏左侧,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并可向背部放射,形成束带状分布。这种疼痛往往突然发作,程度较重,伴随明显的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反应。
其次,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水平通常显著升高,这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肝功能检查中转氨酶也可能出现异常升高,提示胆道系统受累。
影像学检查方面,腹部CT扫描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通过CT可以观察到胰腺肿胀、胰周积液、水肿、渗出,甚至胰腺组织坏死等典型改变,有助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一旦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规范治疗。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以及针对胆道疾病的处理。对于伴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常需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进行取石治疗,从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防止胰腺炎反复发作。同时,在急性期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镇痛及抗感染等综合支持治疗,以稳定病情,促进恢复。
综上所述,胆源性胰腺炎不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还需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