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的防治要点与术后管理
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由胆道系统疾病,尤其是胆结石引发的急性胰腺炎症。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进入恢复期后,患者应重点关注胆系疾病的进一步治疗。该病的主要诱因是胆囊中的结石脱落并进入胆总管,最终嵌顿于胆总管末端,造成胰管梗阻,从而引发胰腺炎。因此,在胰腺炎症状缓解或痊愈之后,必须对胆囊结石进行积极干预,通常建议实施胆囊切除手术。通过切除胆囊,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结石产生的源头,从而显著降低胰腺炎复发的可能性。
然而,部分患者即使在胆囊被切除后,仍可能在胆管内反复形成结石,尤其是以泥沙样结石较为常见,这类情况也可能再次诱发胰腺炎。这类患者往往存在胆汁代谢方面的基础性疾病,因此建议在术后长期服用调节胆汁成分的药物,例如熊去氧胆酸类药物。此类药物有助于改善胆汁分泌状态,减少结石生成的风险,从而有效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再次发作。此外,所有曾患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在康复后都应定期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或磁共振(MRI)等,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胆结石的复发或其他胆道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