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性突发急性胰腺炎,经规范治疗一周后顺利康复!
(声明:本文仅供医学科普参考,患者隐私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
摘要:一名23岁女性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前来就诊。患者起初自行服用胃药效果不佳,遂来我院进一步检查。通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给予禁食、抗炎、镇痛以及抑制胰腺和胃酸分泌等综合治疗措施。经过为期一周的住院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各项生化指标趋于正常,顺利出院。
【基本信息】女性,23岁
【疾病类型】急性胰腺炎
【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18年4月
【治疗方案】静脉输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生长抑素、西咪替丁、盐酸哌替啶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
【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炎症指标下降,恢复良好
一、初次接诊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主诉为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有阵发性加重,并出现多次恶心、呕吐,呕吐物主要为胃内容物。发病初期曾自行服用吡哌酸片、三九胃泰胶囊及肠胃宁片等药物,但症状未见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查体发现患者体温37.6℃,腹部平坦,左上腹与中上腹区域存在压痛和反跳痛。实验室检测显示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结合腹部CT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随即安排入院治疗。
二、治疗过程
入院后我向患者解释了病情,说明其胰腺炎属于轻型,治疗前景较好,只需系统治疗一周左右即可好转。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我们立即启动治疗方案:首先实行禁食,以减轻胰腺负担;同时给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使用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功能,配合西咪替丁减少胃酸分泌,盐酸哌替啶用于缓解腹痛,并通过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经过上述规范化治疗,患者病情迅速改善,一周后达到出院标准。
三、治疗成效
在接受治疗的第一天,患者的腹痛和恶心症状即有明显缓解。继续治疗至第七日,所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逐渐恢复。复查结果显示体温恢复正常,腹部压痛与反跳痛均消失,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及其他相关指标也趋于正常范围,符合出院条件,患者顺利回家休养。
四、出院指导与生活建议
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我作为主治医生感到欣慰。为防止疾病复发,帮助她更好地恢复健康,特别提醒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应从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避免过早进食坚硬或刺激性强的食物,以防诱发胰液过度分泌,造成病情反复;
2.日常生活中应多饮水,尤其是温开水,有助于促进代谢和胰腺功能恢复。同时应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蛋糕、炸鸡等,避免暴饮暴食,降低高脂血症诱发胰腺炎的风险;
3.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打羽毛球等,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控制体重,从而有效预防胰腺炎再次发作。
五、医生诊疗体会
临床上急性胰腺炎并不少见,常见诱因包括胆道疾病、饮酒过量及高脂血症等。很多患者早期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部分人误以为是普通胃肠疾病而选择自行服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本例患者虽然误判病情,但幸运的是症状较轻,及时就医后得以快速康复。若不及时处理,严重者可能发展为重症胰腺炎,甚至需要手术干预。因此,提醒公众一旦出现持续性腹痛特别是上腹部疼痛,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