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如何准确诊断?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是指发生在妊娠各阶段及产褥期内的急性胰腺炎,其发病率约为1/4000至1/1000。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婴生命安全。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该疾病可发生于妊娠早、中、晚期以及产后阶段,尤以妊娠晚期最为常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因素多样,与非孕期人群相似,主要为胆源性和高脂血症性两大类。此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钙血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的胰腺缺血坏死等也有病例报告。明确病因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妊娠期间,由于代谢变化,胆源性胰腺炎较为常见。妊娠中晚期,肝脏分泌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而胆汁酸和磷脂减少,形成胆固醇过饱和状态;同时,雌激素水平升高会降低胆囊平滑肌张力,影响胆囊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淤积;加之子宫体积增大引起腹腔压力增高,压迫十二指肠及胆道系统,影响胆汁排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易诱发胆石症,并导致胰胆管共同通道梗阻,进而引发胆汁反流,激活胰酶,最终诱发胰腺炎。
另一方面,妊娠期间为了满足胎儿营养需求,母体需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催乳素、雌孕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等抗胰岛素激素分泌随孕周逐渐增加,在妊娠晚期达到高峰,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强,使血脂水平逐渐升高,这是妊娠期正常的生理现象。然而,当孕妇存在肥胖、体重增长过快、高龄、合并胆石症、糖尿病、子痫前期或三酰甘油代谢紊乱等情况时,血浆中的三酰甘油、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蛋白浓度显著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加大,易形成微血栓,从而影响胰腺微循环,诱发胰腺炎。若并发坏死性胰腺炎,因妊娠特有的高三酰甘油血症、脂肪酸及胆固醇水平升高,加上激素环境变化,病情将更加复杂且危险。
二、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是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疼痛通常表现为中上腹持续性胀痛或左上腹放射至背部的疼痛,呕吐后无明显缓解。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进食油腻食物的经历。由于妊娠早期本身常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因此需高度警惕是否为胰腺炎发作。
此外,妊娠期腹壁弹性减弱,胰腺位于腹膜后并被胃肠覆盖,导致腹部压痛、反跳痛、肿块等典型体征不易察觉,仅表现为中上腹深压痛或腰背部酸胀感。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肠鸣音减弱、腹胀等症状。胆源性胰腺炎则可能伴有皮肤和巩膜黄染。妊娠中晚期,因子宫增大、腹腔压力升高、膈肌抬高等因素,发病时常伴随心率增快、呼吸加快,需密切监测,防止休克发生。
三、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
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评估包括四个方面:(1)是否确诊为急性胰腺炎;(2)病情严重程度;(3)具体病因;(4)当前所处的妊娠阶段。诊断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
对于既往有胆道疾病、胰腺炎、糖尿病或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的孕妇,一旦出现突发性上腹痛,应高度怀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三大症状时强烈提示本病,但因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与急性肺炎、穿透性溃疡、脾破裂、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妊娠剧吐、先兆子痫等疾病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查方面,常用指标包括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超过正常上限3倍,48小时后下降,而尿淀粉酶随后升高,动态观察有助于判断。脂肪酶升高稍晚,但特异性较高,受妊娠影响较小,适用于就诊较迟者。血淀粉酶短暂升高后快速下降也可能提示胰腺组织广泛坏死,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肝酶异常和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源性胰腺炎可能。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可能出现乳糜样改变,及时检测血脂水平有助于病因诊断,尤其是当三酰甘油超过11.3mmol/L时,极易引发胰腺炎,需尽快降至5.6mmol/L以下。严重高钙血症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血糖持续升高和低钙血症则反映病情严重。
影像学检查方面,首选腹部B超,可显示胰腺肿胀、胰周积液、胆囊结石及胆管扩张情况,但受胃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尤其在肥胖人群中成像效果不佳。同时,B超还可用于评估胎儿发育状况及是否存在宫内窘迫等问题。
对于需要更精确评估胰腺病变的患者,增强CT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尽管妊娠期使用CT需考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但国际放射保护协会指出,0.05Gy以下的辐射剂量对胎儿致畸风险极低。上腹部CT对胎儿的辐射量低于0.01Gy,下腹部CT也低于0.03Gy。对于妊娠晚期病情严重、需评估胰腺病变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的患者,在权衡利弊后仍可考虑行CT检查。
四、病情分级与处理策略
根据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型、重型及暴发性三种。若患者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胰腺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或APACHEⅡ评分≥8分,则定义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若在发病72小时内经充分液体复苏仍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则属于暴发性胰腺炎。这两类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