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解析

在传统中医典籍中虽然没有“慢性胃炎”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胃脘痛”“反酸”“嘈杂”“胃痞”等病症范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慢性胃炎在中医辨证中主要分为五种类型,按照虚实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其中实证又细分为三种,虚证分为两种。

实证类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型、湿热中阻型以及瘀血阻络型。其中,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常见于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此类患者常表现为情绪波动后胃痛加重,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典型者可见肝火旺盛之象,治疗常用疏肝理气法,代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型则多见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者,临床表现为口干、口苦、口中黏腻、食欲减退、大便黏滞不成形,甚至排便后不易冲净马桶。这类患者体内湿热交蒸,需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方法进行调理,临床上常用如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等加减方剂。

胃络瘀阻型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胃络所致,常见症状为胃部刺痛,痛处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部分患者还伴有黑便(消化道出血的表现)。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或其他活血通络之品。

虚证方面,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导致的脾胃虚寒型和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患者多体质偏瘦弱、畏寒怕冷、精神萎靡、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喜温喜按,与肝胃不和型形成鲜明对比。此类患者适合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治疗方法,常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剂。

而胃阴不足型则多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久病体虚或老年人群,常见症状包括体型消瘦、舌红少苔、口干咽燥、夜间盗汗、睡眠质量差等。治疗原则为滋阴养胃、润燥生津,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辅以石斛、玉竹等养阴药材。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兔子走走2025-07-07 07:01:0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