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胃镜检查能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但需要明确的是,胃镜本身并不能直接“看到”这种微小的细菌。由于幽门螺杆菌体积非常小,肉眼或普通内镜无法直接识别,因此必须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医生会从胃部可疑部位取少量组织样本(活检),再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确认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1、快速尿素酶检测:这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幽门螺杆菌体内含有的特异性尿素酶,能够将试剂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引发颜色变化。如果测试过程中出现颜色反应,则说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为阳性。

2、细菌培养法:通过胃镜取得活检组织后,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如果培养结果呈阳性,即可确认有幽门螺杆菌存在。然而,这种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阳性检出率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较少使用,更多用于科研领域。

3、病理组织染色分析:将取得的活检组织送至病理科,采用特殊的染色技术(如吉姆萨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对组织切片进行处理,以观察是否有幽门螺杆菌附着。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同样需要依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判断。

尽管胃镜结合活检可以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但这种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性操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感。此外,由于取样范围有限,有可能出现漏诊,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更推荐使用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来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这些检测方法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检测手段之一。

仰之润之2025-07-07 07:25:1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