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非萎缩性胃炎合并糜烂的病因与症状解析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当该病伴随糜烂时,意味着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胃黏膜出现了浅表性的坏死性缺损,但病变深度未穿透粘膜肌层。这种类型的胃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在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大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常见的症状包括中上腹部不适、腹胀、隐痛、烧灼感等,疼痛通常没有明显节律性。腹胀的发生多与胃内食物潴留、排空延迟以及消化功能紊乱有关。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在疾病早期并无明显不适,因此容易被忽视。
  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理性刺激:长期摄入酒精、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或食用质地坚硬粗糙、温度过高的食物,都可能造成胃黏膜的反复性物理损伤,进而诱发炎症和糜烂。
  第二,化学性损害: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从而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吸烟也是重要诱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其正常功能。此外,胆汁反流等因素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化学性刺激,加重病情。
  第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杆菌,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病原体。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引发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最终可能导致胃炎甚至更严重的病变。
  第四,心理精神因素: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其屏障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在诊断方面,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分析。通过胃镜可以观察到胃黏膜呈现红黄相间、表面粗糙不平、皱襞肿胀增粗等特征性改变,并可见点状、片状或条状红斑,有时还可发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结合活检组织的病理学结果,能够明确诊断并评估病变程度。
  综上所述,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王飒122025-07-07 08:07:2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