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综合治疗策略
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呈现颗粒样改变,血管纹理清晰可见,色泽偏灰暗,皱襞变薄、减少。该病常伴随黏膜糜烂或胆汁反流现象。在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隐痛、烧灼感等,疼痛通常缺乏明显节律性;同时也会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类似消化不良的表现。体格检查时往往无显著阳性体征,有时仅表现为上腹部轻度压痛。若疾病发展至合并恶性贫血阶段,患者则可能表现出全身虚弱、乏力、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及贫血等症状,此时消化系统局部的症状反而可能并不突出。
目前尚无根治性的有效手段,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宣教与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饮食多样化,避免单一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均衡摄入,杜绝霉变食物。应限制熏制、腌制食品以及富含硝酸盐、亚硝酸盐类食物的摄入,提倡多食用新鲜蔬果。此外,要避免进食过于粗糙、辛辣或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与良好情绪状态,有助于胃黏膜修复。
2、药物干预方案:
①控制基础病变与延缓病情发展:对于幽门螺杆菌(Hp)检测呈阳性的患者,实施根除治疗被公认为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肠化生的关键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减缓甚至逆转萎缩进程。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即铋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及两种抗生素。此外,补充叶酸和维生素C也被认为有助于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②对症支持治疗:针对不同临床表现选择相应药物。如患者以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可考虑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若伴有胆汁反流,则可在促动力药基础上加用具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对于餐后腹胀、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应用消化酶制剂;而对于上腹痛、反酸等症状,则可酌情选用PPI、H2受体拮抗剂或中和胃酸类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因素或睡眠障碍,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干预,帮助缓解压力并改善整体预后。
③中医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体系,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的辨病辨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更佳疗效。
3、去除潜在致病因素:积极清除口腔、鼻腔、咽喉部的慢性感染灶,彻底戒烟禁酒。饮食宜选择质地柔软、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摄入刺激性调料或服用对胃有损伤的药物。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程度往往难以完全恢复,但如有活动性炎症存在,仍需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
4、手术治疗指征评估:萎缩性胃炎本身及肠化并非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然而,若发现伴有息肉、异型增生或局部凹陷、隆起等病变,应加强定期随访观察。当确诊为重度异型增生或广泛肠化生,尤其是出现大肠型肠化时,可考虑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勿擅自用药或延误就医,以免造成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