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成因有哪些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出现萎缩、数量减少,胃黏膜因此变薄,同时伴随黏膜基层增厚,有时还可能出现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等病理变化。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体检时多无明显体征,偶尔在上腹部有轻微压痛。该病的发生与多种致病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幽门螺旋杆菌经口腔进入胃部后,部分细菌会被胃酸杀死,但仍有部分能够附着于胃窦部的黏液层中,并定居在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这些细菌不会直接侵入胃腺或固有层,但其产生的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生成氨,从而中和反渗入黏液层中的胃酸,为自身营造适宜生存的微环境,使感染长期存在。此外,幽门螺旋杆菌还能通过释放氨和空泡毒素对胃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同时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诱发慢性炎症反应。
其次,十二指肠-胃反流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由于胃肠动力异常、慢性炎症或消化吸收障碍等原因,胆汁和胰液等碱性物质会反流入胃,长期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炎症,最终可能导致腺体萎缩。
再次,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样不可忽视。例如长期吸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服用某些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都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阻碍其修复过程,进而引发萎缩性病变。
此外,自身免疫机制也参与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胃体部位的壁细胞不仅分泌胃酸,还会产生一种称为内因子的黏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防止被消化酶破坏,最终在回肠部位被吸收。当机体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时,会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下降,内因子功能受损,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从而引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所谓的恶性贫血。
还有,年龄增长及胃黏膜营养因子的缺乏也会加速胃黏膜的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常见胃黏膜小血管扭曲、小动脉玻璃样变、管腔狭窄等现象,这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导致营养不良。若再伴有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将进一步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促使炎症持续存在,甚至发展为腺体萎缩和上皮异常增殖。
除此之外,个体体质差异、家族遗传倾向、饮食结构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因此,预防本病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定期体检等方面入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