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胆汁反流如何应对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称为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所致。当该病伴随胆汁反流时,情况更为复杂。胆汁反流的发生主要与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有关,导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糜烂甚至出血,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加剧H+离子弥散,最终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病变。

在内镜检查中,此类病症常表现为:胃腔内存在大量浅黄或黄绿色潴留液;胃壁附着较多含胆汁的黏液;有时可见黄色泡沫状或水流状的十二指肠液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幽门口可能处于松弛或持续开放状态。此外,胃黏膜可出现弥漫性红斑、皱襞水肿,也可能伴有糜烂或溃疡等病理改变。

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处理,应从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

1.患者教育与生活管理
饮食上应做到多样化,避免偏食,确保营养均衡摄入,杜绝霉变食品;减少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取比例。同时,避免食用过于粗糙、辛辣、浓烈的食物,控制酒精摄入并戒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足的睡眠也对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2.药物治疗方案
(1)促胃动力药:此类药物有助于增强胃肠蠕动,抑制胆汁反流,并促进胃内容物排空。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2)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主要是与胃黏膜中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层,减轻胆汁及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增强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及黏液分泌,从而起到保护和修复的作用。

(3)结合胆盐类药物:
①铝碳酸镁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能与胆酸及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降低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是临床上首选药物之一;
②阴离子交换树脂如考来烯胺,口服后释放氯离子并与胆酸结合,生成不可溶且不易吸收的复合物,加速胆盐通过粪便排出,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

(4)抑制胃酸药物:胃酸与胆汁共同作用会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因此抑酸治疗同样重要。
①H2受体阻断剂(H2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②质子泵抑制剂(PPI),例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钠、泮托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其抑酸效果远优于H2受体拮抗剂。

(5)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共存。因此,在常规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及胃动力药物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这不仅有助于炎症的愈合,更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一旦确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应及时查明病因,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

七星水晶2025-07-07 08:09:47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