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反流性食管炎艾灸治疗常用部位及作用解析

针对反流性食道炎,采用艾灸疗法时可选择多个关键穴位进行施灸,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常用的艾灸部位主要包括:

1、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四寸处。此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消炎止痛的作用,通过艾灸可有效调节胃肠功能,减少胃酸反流。

2、足三里穴:该穴位处于小腿外侧,膝盖下约三寸位置。足三里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对于各类胃部疾病均有辅助治疗效果,能够增强消化能力,缓解炎症反应。

3、阿是穴:即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的局部敏感点,艾灸此类穴位有助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对改善反流性食道炎的症状有显著疗效。

4、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医生通常会在大椎穴及其上下2-3个穴位同时施灸,帮助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因神经失衡导致的贲门松弛现象。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于贲门括约肌无法正常闭合,致使胃液逆流入食管而引发的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烧心、反酸、胸痛等不适症状,属于中医与现代医学中较为棘手的疾病类型。其病因可能与贲门肌肉本身的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源于颈椎压迫引起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从而影响贲门的正常关闭功能。

一气呵成2025-07-07 09:33:08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