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男性反流性食管炎病例:规范治疗对病情控制至关重要!
(声明:本文仅供科普参考,相关个人信息已做匿名化处理)
摘要:一名29岁男性患者小李,长期遭受腹痛、腹泻以及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达4年之久。期间曾自行间断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但疗效不理想。经麻醉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慢性胃炎。入院后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等对症治疗,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匹维溴铵片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经过1周左右的系统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基本信息】男,29岁
【疾病类型】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
【就诊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案】采用药物联合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胃肠动力调节药及益生菌制剂
【治疗周期】住院观察2天,持续药物治疗2周,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治疗后腹胀、腹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胃食管反流情况得到初步控制,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一、初诊过程
初次接诊时,小李精神状态不佳,面容疲惫,自述多年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伴有明显的反酸和烧心感,误以为是普通胃病而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症状加重时曾自行服用铝碳酸镁类药物,但效果有限。此次因症状持续困扰前来就医。经初步查体发现腹部柔软,上腹及左下腹存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结合其临床表现,初步判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并建议住院进一步诊治。
二、诊疗过程
向小李解释,反酸与烧心多提示胃酸反流现象较为严重,需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症状。遂开始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以减少胃酸生成;同时配合匹维溴铵片改善胃肠动力紊乱问题。此外,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均为阴性,血脂指标中同型半胱氨酸为44.54umol/L,肾功能尿素氮为532.00umol/L,肝功能方面前白蛋白为47.90mg/dl,谷氨酰转肽酶为47.58U/L。麻醉胃镜检查确认存在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综合分析认为其腹痛腹泻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因此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三、治疗效果评估
住院治疗2天后,小李的腹胀、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反酸与烧心感也有所缓解,整体状况良好,符合出院标准。随后继续在家服药2周,复诊时查体显示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复查胃镜结果较前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也明显缓解,反流性食管炎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胃镜,以便及时掌握胃黏膜变化情况。
四、生活管理建议
尽管小李的症状已明显缓解,但仍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由于同时患有慢性胃炎,日常饮食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巧克力等摄入,以防刺激胃部引发不适。此外,建议餐后3小时内避免平卧,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有助于减少胃酸反流的发生。对于由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泻,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帮助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五、总结与反思
反流性食管炎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抗反流机制减弱、胃排空延迟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反酸、烧心,常伴上腹疼痛、嗳气等。部分患者如小李一样,病程较长却未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仅依赖胃黏膜保护类药物,导致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加重。因此,一旦出现相关消化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接受科学系统的检查与治疗,防止病情迁延不愈或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