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43岁李女士成功战胜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双管齐下!

(说明:本文仅用于健康科普目的,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本案例中的患者为43岁的李女士,长期受到胸骨后烧灼感、餐后腹胀及嗳气等症状困扰,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她曾自行服用抑酸类药物但效果不佳,胃镜检查也未发现明显异常。经进一步评估,确诊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属于该病的常见类型。医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药物联合饮食方式调整,治疗两周后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基本信息】女性,43岁

【疾病类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就诊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就诊日期】2021年7月

【治疗策略】口服铝碳酸镁片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配合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调整

【治疗周期】门诊随访治疗,连续服药两周

【治疗成果】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恢复

一、初诊情况

李女士,女,43岁,近半年来频繁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尤其在进食后伴有明显的腹胀和嗳气现象,每周发作频率高达四至五次。她曾尝试自行服用抗酸药物,但未能有效缓解症状,反而食欲下降,体重略有减轻,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李女士前来我院消化科就诊。她自述平日生活作息规律,无吸烟、饮酒或饮用浓茶咖啡的习惯。此前做过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在排除精神因素导致的躯体化反应后,初步怀疑其患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安排了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

二、诊疗过程

根据李女士提供的临床表现,我们为其安排了详细的检查。食管测压结果显示,她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偏低,松弛率低于正常范围,且食管清除能力减弱;而24小时pH监测显示DeMeester评分仅为0.49,低于病理值上限,提示并无明显的酸性反流,但存在以气体和混合物为主的非酸性反流。结合这些结果,判断其不适症状主要来源于非酸性反流。在与李女士充分沟通后,建议其调整进食习惯,如改为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快,并纠正餐后立即平卧的不良姿势。同时给予铝碳酸镁片中和胃酸,配合促动力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以增强胃肠蠕动,减少反流发生。

三、治疗成效

在接受为期两周的规范治疗后,李女士反馈胸骨后烧灼感及餐后不适症状明显减轻,食欲也有所改善,整体精神状态好转,工作效率随之提高。停药两个月后电话随访时,李女士表示身体状况良好,未再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表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远期效果。

四、康复建议

虽然李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提醒她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坚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餐后立即躺卧的行为,饭后可适当活动帮助消化。此外,应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酒精及巧克力等易诱发反流的食物。保持适度运动、调节情绪也有助于预防复发,增强治疗效果。

五、专业总结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同样不容忽视。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李女士的就医经历提醒我们,当出现类似胸骨后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超过两周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检查与治疗。早期识别并接受科学管理,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暴风的前奏2025-07-07 10:31:0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