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全面解析与防治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增多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尤其在生活环境变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癌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那么,溃疡性结肠炎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与预防?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并非普通的“慢性结肠炎”,而是一种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疾病,通常与克罗恩病并列讨论。该病主要侵犯大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也可能波及降结肠甚至全结肠。病变多呈连续性分布,以青壮年人群为主。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因此如果能找到明确病因的结肠慢性炎症,例如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慢性细菌性痢疾或由阿米巴原虫导致的阿米巴肠病,则不属于本病范畴。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具体如下:

1.腹痛: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轻度患者可能无明显疼痛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
2.腹泻: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增加,严重者可达10至30次,粪便常混有脓血和黏液,质地呈糊状。
3.黏液血便:这是该病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所致,轻则少量便血,重则出现大量血便或血水样便。
4.里急后重:即总有未排尽大便的感觉,是炎症刺激直肠的表现,常伴有腰骶部不适。
5.其他全身症状:如夜间频繁排便、发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溃疡性结肠炎会癌变吗?

若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反复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确实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这种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不同于常见的散发性结肠癌,后者通常是基因突变积累导致腺瘤形成后再癌变;而前者则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从而发生恶性转化。研究数据显示,患病10年、20年、30年的癌变率分别约为1.6%、8.3%、18.4%。高危因素包括病程长、病变范围广、发病年龄小、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家族中有肠癌病史以及长期活动性炎症等。

溃疡性结肠炎该如何治疗?

治疗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建议卧床休息,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饮食以低脂、少渣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元素。对于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输注血液制品,对腹痛或腹泻明显的患者可酌情使用解痉药或止泻药。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目标为诱导缓解、维持缓解、促进黏膜愈合、预防并发症。

1.5-氨基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为一线基础用药,副作用较小。分为诱导缓解期和维持治疗期,诱导期剂量较大,维持期剂量较低但需长期服用,一般推荐3~5年,部分患者需终身服药。
2.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患者,效果显著但副作用大,应短期使用。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适用于激素依赖或难治性病例,但可能抑制全身免疫功能,需谨慎使用。
4.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主要用于重症患者。
5.中药辅助治疗:如采用中药灌肠等方式进行局部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三、手术治疗

当出现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且内科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如何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尽管该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情稳定,过上正常生活。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包括:

1.坚持规范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2.合理饮食调理:遵循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低油低渣、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饮食。
3.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病情,应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4.调节肠道菌群: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黏膜修复,降低复发风险。
5.定期复查肠镜:初期每3~6个月检查一次,缓解期可延长至两年左右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变进展或癌变迹象,调整治疗策略。

米兔爱西瓜2025-07-08 07:47:24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