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骆先生因大肠湿热引发腹痛,中医辨证施治助其康复
(声明:本文仅供健康科普参考,文中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骆先生主诉反复腹痛超过两年,近一周症状加重,出现黏液便,每日排便3至5次,排便后腹痛稍减,并伴有乏力、食欲下降、情绪低落及睡眠不佳,遂前往医院就诊。经体检与肠镜检查,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为腹痛属大肠湿热证。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以清热利湿、止泻止痛,最终症状缓解,疗效显著。
【基本信息】男,34岁
【疾病类型】大肠湿热型腹痛
【就诊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0月
【治疗方式】中药辨证调理(方剂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白术、仙灵脾、仙鹤草、钩藤、五灵脂、蒲黄、枳壳、苍术、党参)
【疗程安排】住院治疗一个月
【治疗结果】腹痛及腹泻症状完全缓解,整体恢复良好
一、初诊情况
骆先生,34岁,于2021年10月来院就诊。主诉为持续性腹痛已有两年,近期症状加剧,伴有腹泻和黏液样便。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间歇性腹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中下腹部,发作时疼痛剧烈,但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曾多次在地方诊所就医,效果不理想。近一周内病情明显加重,体重减轻,精神状态差,日均排便3-5次,伴有黄白色黏液,食欲减退、腹胀、疲乏无力,且情绪焦虑、夜不能寐。面诊时神情忧郁,频频叹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炎症合并痔疮。西医确诊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腹痛-大肠湿热证”。
二、治疗过程
根据中医辨证,骆先生属湿热蕴结大肠所致的腹痛泄泻,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处方选用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为基础,结合个体体质进行加减调制,药物包括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白术、仙灵脾、仙鹤草、钩藤等,水煎服。
一周复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腹痛依旧,仍有腹泻,偶见脓血便,故原方基础上加用五灵脂、蒲黄以活血化瘀止痛。
三周后再诊: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2-4次,腹痛程度减轻,黏液量减少,但外痔肿痛明显,矢气增多,因此加入理气燥湿药枳壳、苍术。
四周复诊:腹痛基本消失,夜间睡眠有所改善,大便仍偏稀,偶有腹泻,体力尚未完全恢复,舌质转淡,遂加入党参增强补气之力,并加大茯苓用量以加强健脾渗湿之效。
五周复查:骆先生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腹痛缓解,睡眠质量提升,饮食稍有不慎才会引发轻微腹泻。继续服用前方一个月后出院,随访两个月期间未再复发。
三、治疗成效
骆先生患病多年,脾胃功能受损严重,脾气虚弱为根本原因。治疗过程中,在清除湿热的同时,辅以健脾益气之法,使用炙甘草、茯苓、白术等药扶正固本。第四周时脾气虚表现突出,遂加党参并增加茯苓剂量,两周后体力恢复,乏力感消失。葛根升阳止泻,仙灵脾、仙鹤草温阳止血,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湿热得清则痢疾自愈。第三周时出现气滞现象,加用枳壳、苍术理气行滞;至第四周气滞缓解。此外,骆先生存在明显焦虑情绪,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疏导,有效缓解其对疾病的担忧。由于慢性结肠炎易复发,建议定期复查肠镜。综合评估,骆先生治疗后腹痛、腹泻完全缓解,疗效满意。
四、护理与生活指导
非常欣慰骆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需注意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胃部不适,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刺激。如采用保留灌肠治疗,应抬高臀部以延长药液作用时间。现代人饮食结构改变,高脂肪、高蛋白摄入增加,导致慢性结肠炎发病率上升,尤其是油炸食品、反式脂肪摄入过量与此类疾病密切相关。建议骆先生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用新鲜蔬果,如山药、赤小豆、白扁豆、芡实、茯苓等具有健脾祛湿功效的食材。同时,规律作息、保持良好情绪也有助于病情稳定和康复。
五、临床体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通过影响胃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而加重肠道症状,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加剧。慢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压力密切相关,治疗周期较长,配合心理干预尤为关键。本例中,骆先生对疾病认知不足,情绪紧张,及时开展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不仅提升了他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早期预防同样重要,对于发现肠息肉或轻度结肠病变的患者,应定期复查,避免延误病情。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伴便秘者,不应仅依赖局部灌肠缓解症状,应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系统治疗,才是保障健康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