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能否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发现
大便常规检查并不一定能准确发现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通常指的是结肠黏膜出现充血、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糜烂或溃疡,尤其是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代表。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复腹泻、腹部疼痛,且在受凉或饮食不当时容易发作。
从广义上讲,慢性结肠炎是指结肠部位长期存在的炎症反应。虽然大便常规是一项常用的检查手段,但许多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常规结果可能显示正常,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情。因此,仅依靠大便常规来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结肠炎是不够的。
目前,临床上最可靠的确诊方式是通过肠镜检查。肠镜被认为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内部的情况,如是否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从而做出明确诊断。此外,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持续性腹泻、腹痛等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不少患者因担心肠镜检查带来的不适而选择不做该项检查,只进行粪便化验,认为只要粪检结果正常就无大碍。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可能会延误病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无痛肠镜等检查方式,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因此,在怀疑患有慢性结肠炎时,应积极进行肠镜检查,而不是单纯依赖大便常规来判断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