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类型】胃印戒细胞癌(早期)
【就诊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治疗周期】住院3天,术后定期随访复查
【治疗效果】术后症状缓解明显,病情稳定,无复发及转移
一、初次接诊情况
患者郑女士,60岁,自述长期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超过20年。近两个月来出现间歇性上腹部隐痛及食欲下降,初期误以为是普通消化不良,曾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但症状未见缓解,遂前来我院进一步检查。
接诊后,我们首先安排了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潜血阳性;碳13尿素呼气试验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进行了胃镜检查,发现其胃部黏膜变薄,并存在一处大小约为1.2×1.5cm的不规则病变区域。病理活检显示癌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形态典型印戒状,最终确诊为胃印戒细胞癌。
二、诊疗过程与手术选择
入院后,我们为患者安排了PET-CT检查,排除了远处转移可能。考虑到患者对传统外科手术较为抗拒,结合其肿瘤尚处于局限性阶段,建议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适合早期胃癌患者。
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等,均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在充分沟通并取得患者同意后,顺利实施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周围组织未见浸润,确认无需追加其他治疗。
三、术后恢复与随访观察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患者饮食逐步恢复正常,原有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显著改善,术后第3天达到出院标准。
在后续定期复查中,患者身体状况持续稳定,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迹象,生活质量良好,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四、术后生活指导建议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预防病情反复,我特别叮嘱其注意以下几点:
1、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如甜点、肥肉、油炸食品等,以防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肠负担;
2、减少或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影响胃黏膜修复;
3、适量参加轻度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健身操等,增强体质,但需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劳累。
五、临床经验总结与健康提醒
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低分化腺癌类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背景、饮食习惯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例患者正是由于多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能及时规范治疗,最终发展为胃癌,所幸发现较早,通过微创手术得以根治。
因此,我在此呼吁公众,尤其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应高度重视定期体检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恶性病变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