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确诊胃底腺型原位癌,黑便成早期警示信号引发关注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相关信息已做适当处理)
摘要:56岁的沈先生因持续两个月的上腹部不适、阵发性疼痛而就医,近两周症状加重并伴有黑便现象。经详细内镜检查与病理分析,最终确诊为胃底腺型原位癌。通过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功切除肿瘤后,沈先生腹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两个月复查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迹象。
【基本信息】男、56岁
【疾病类型】胃底腺型原位癌
【就诊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2月
【治疗方案】微创手术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药物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硫糖铝咀嚼片)
【治疗周期】住院5天,随访观察2个月
【治疗效果】术后恢复顺利,原有胃炎症状消失,暂无癌症复发表现
一、初次接诊
沈先生前来消化内科就诊时自述,约两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隐痛和不适感,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最近两周症状明显加剧,并于前一天发现大便颜色异常变黑,遂立即来院检查。
门诊初步评估后,安排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其胃部黏膜呈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征,在胃体上部前壁区域发现一处大小约为0.6cm×0.9cm的局限性褪色样隆起病变,表面光滑,伴有血管扩张。同时,CT扫描未发现肿瘤侵犯邻近结构的情况。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决定收治入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诊疗过程
胃镜活检提示存在泌酸腺息肉或腺瘤的可能性,医生与沈先生及其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考虑到病灶范围较小且患者希望采取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最终确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
术前准备充分,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顺利实施了微创手术。术后病理报告显示:病变为胃底腺型原位癌,主要由主细胞构成,病变范围约0.4cm×0.7cm,癌组织严格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黏膜下层,未见脉管癌栓,也无溃疡形成,切缘干净无残留。术后组织学检查还显示周围胃黏膜仍存在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因此给予奥美拉唑与硫糖铝联合用药以促进黏膜修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胃蛋白酶原阳性,氢-钾ATP酶局部阳性,符合扩大适应症下的治愈性切除标准。住院观察5天后,病情稳定出院。
三、治疗成果
经过为期五天的住院治疗,沈先生原有的腹痛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恢复正常颜色,手术部位未见感染或渗血等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达到出院标准。两个月后复诊时,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愈合良好,原有炎症完全消退,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
四、康复建议
虽然沈先生目前恢复良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
1、术后3个月内建议每月定期复查一次,如期间再次出现腹痛、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回院检查;3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为每年一次常规胃镜监测;
2、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推荐食用软质、易消化食物,避免摄入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品,以防诱发胃部不适;
3、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得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沟通处理。
五、医生总结
胃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尚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若能及时发现并干预,通常预后较好。
本例中,沈先生因出现黑便这一典型消化道出血症状而及时就医,从而在病变尚处于黏膜层阶段就得到了准确诊断与有效治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是目前治疗局限性胃原位癌的理想选择。同时提醒广大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一旦发现类似黑便、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务必尽早就医排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