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胃原位癌≠胃癌——一位51岁男士的真实经历分享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一名51岁男性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胃炎,随后因持续出现胃胀、反酸等不适症状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通过胃镜及病理分析,最终确诊为胃原位癌。经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相关辅助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住院观察一周后顺利出院,并在一个月的门诊随访中病情稳定,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基本信息】男,51岁
【疾病类型】胃原位癌
【就诊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3月
【治疗方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肠减压+抑酸治疗(使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营养支持
【治疗周期】住院7天,门诊随访1个月
【治疗效果】症状显著缓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复查显示恢复良好

一、初诊情况
几个月前,该患者拿着一份体检报告显示“慢性胃炎”的单据前来复诊。详细询问病史得知,他今年51岁,既往无重大疾病史,也无药物过敏记录。有长达30年的吸烟史,偶尔饮酒。除了偶有反酸外,平时并无明显不适。然而,一周前开始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并伴有反酸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无腹痛、恶心或呕吐。自行服用某些非处方药物(具体不详)后未见明显改善,遂来院就诊。
经初步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未发现异常。血常规与生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胃镜检查显示胃体内有两粒小米大小的白色组织,提示胃体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标志物检测显示癌胚抗原(CEA)和CA15-3轻度升高。综合判断后,诊断为胃原位癌,并收治入院。

二、诊疗过程
入院后继续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发现胃腔内黏膜分布不均,考虑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同时在胃小弯中部发现一处边界清晰、表面凹凸不平的病变区域,结合此前门诊资料,明确诊断为胃原位癌。随即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经与家属充分沟通,于入院第三天实施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阴性,确认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2.胃肠减压:术后置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一天,并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抑酸治疗:使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静脉泵入48小时,随后改为静脉滴注维持;
4.营养支持:术后48小时内禁食水,给予静脉营养;之后逐步过渡到温凉流质饮食,再恢复正常饮食。

三、治疗成效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配合,心态乐观。术后症状如腹胀、反酸明显减轻,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状态良好。住院一周后顺利出院。一个月后门诊复查,患者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电子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光滑柔软,活动度正常,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四、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1.术后初期需严格禁食水两天,随后由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普通食物。半个月内禁止饮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定期按医嘱复查胃镜;
2.注意术后身体反应,及时监测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3.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饮食应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以蒸煮类清淡食物为主,减少油炸食品摄入;
4.务必戒烟戒酒,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面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家人应给予积极引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良好情绪。

五、个人体会
1.对胃原位癌要有科学认识,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术后必须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胃镜;
2.术后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康复期间注重休息与饮食管理,逐步恢复体力;
3.得知患病后,很多人会感到焦虑甚至恐惧,这种负面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家属的支持与陪伴尤为重要,应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言生十里2025-07-08 10:32:13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