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原发性肝癌主要是指起源于肝脏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性肝癌最为常见。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评估和病理检查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临床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首先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是否有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等相关疾病史。同时,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区不适或疼痛、肝脏肿大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是一项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对肝细胞性肝癌具有较高的提示意义。近年来,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的检测也被广泛应用于肝癌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影像学检查是判断肝脏病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式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通常建议患者先通过B超进行初步筛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后,再进一步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以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性质。对于需要评估是否存在转移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PET-CT来观察肿瘤是否发生肝内或其他部位的扩散。
2、病理诊断:确诊原发性肝癌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方法主要通过穿刺活检获取肝脏肿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病理诊断被视为肝癌诊断的“金标准”,尤其在影像学和血液检查结果不明确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