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61岁冯先生罹患肝恶性肿瘤,经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病情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保护患者隐私,相关内容已做匿名化处理)

摘要:腹痛可能是肝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避免因症状缓解而忽视潜在疾病。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在半年前曾出现腹痛症状,当时仅通过药物缓解后未进一步检查,结果半年后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幸运的是,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经过介入、靶向及免疫三联疗法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肿瘤活性明显降低。

【基本信息】男,61岁
【疾病类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伴门脉癌栓
【就诊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8月
【治疗方案】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靶向治疗+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免疫治疗+介入治疗
【治疗周期】完成5次介入及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肿瘤血供显著减少,未见转移迹象,整体病情趋于稳定

一、初次接诊
冯先生近期持续感到右上腹隐痛不适,但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就医。在当地医院初步CT检查发现肝脏存在巨大占位性病变,怀疑为严重肝脏疾病。患者担心误诊,遂来我院进一步确诊。经详细问诊并安排乙肝两对半、肝功能、肝胆MR增强扫描及甲胎蛋白检测后,结果显示甲胎蛋白水平超过6万,肿瘤直径已达15cm,并伴有主要血管侵犯,初步诊断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为进一步排除肺部或骨骼转移,建议进行全身PET-CT及其他相关检查。

二、治疗过程
与患者及其家属深入沟通后了解到,半年前患者曾出现过类似症状,但因疼痛较轻且输液后缓解,未引起足够重视,误认为是胆囊炎所致。此外,患者对自身患有乙肝病史并不知情,从而错失了早期发现肝癌的最佳时机。若能在半年前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或许能实现根治性治疗。经过全面评估,目前肿瘤局限于肝脏,尚未扩散至其他器官,因此治疗目标为控制局部病灶并预防远处转移。

由于肿瘤体积较大且侵犯血管,已不适合手术切除。治疗团队决定采用介入治疗控制肿瘤血供,并联合靶向与免疫治疗进行全身干预。具体方案包括口服甲磺酸仑伐替尼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使用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尽管该方案不能保证完全治愈,但有望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成效
虽然肿瘤体积庞大且血供丰富,但在五次介入治疗后,其血流供应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靶向与免疫治疗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肿瘤活性显著下降,未见新发转移病灶。目前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生存期得以延长,这为后续可能的手术切除提供了机会。如果肿瘤进一步缩小,将考虑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届时治疗效果有望更上一层楼。

四、康复与注意事项
值得欣慰的是,患者在积极治疗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良好状态:

1.饮食应根据消化功能调整,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忌口;
2.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体恢复;
3.出院后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及剧烈运动;
4.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远离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因素。

五、医生建议与感悟
生活中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因短暂缓解而延误诊治。本例患者正是由于初期疏忽大意,导致病情发展至晚期,教训深刻。建议3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有乙肝等慢性肝病史者,更应高度重视肝脏健康。

此外,面对晚期癌症也不应轻易放弃,现代医学手段如靶向与免疫治疗仍可带来希望。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患者应积极尝试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避免盲目使用非正规渠道的偏方。选择正规公立医院进行科学规范治疗,才是应对癌症的关键所在。

小郎宝2025-07-09 10:56:48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