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可忽视的现代“富贵病”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一位38岁女性患者因活动后乏力加重、厌食油腻,并伴有咳嗽无痰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该病是由于非酒精因素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内脂肪堆积,常伴随脂代谢异常和糖耐量异常,是一种典型的“富贵病”。通过给予保肝、降酶及降血脂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并顺利出院。

【基本信息】女性,38岁
【疾病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8年11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保肝与降血脂)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2周后门诊复诊
【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各项生化指标趋于正常

一、初次面诊情况
患者为肥胖体型,主诉为持续乏力3个月,近一周症状加重。日常生活中出现厌食油腻、轻微咳嗽但无痰。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后,进一步转诊至我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携带状态,但乙肝病毒定量检测结果为阴性,排除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彩超结果显示存在脂肪肝,肝功能复查显示谷丙转氨酶水平高达160U/L。结合上述信息,建议患者入院接受进一步系统诊治。

二、治疗过程回顾
患者入院后采取二级护理,卧床休息并实行低脂低糖饮食。通过全面体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其患有慢性肝损伤,考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性较大。同时确认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但未发展为慢性肝炎。患者无饮酒史、无长期服药史、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阴性,排除了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甲亢性肝病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可能病因。此外,EB病毒抗体检测也为阴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依据不足。综合患者存在血脂升高、糖耐量异常、肥胖等代谢综合征表现以及胰岛素抵抗特征,最终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上采用静脉滴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配合左卡尼汀口服溶液以促进肝细胞修复和调节血脂水平。

三、治疗成效评估
在为期7天的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乏力、厌油腻等明显减轻。复查结果显示血脂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其中谷丙转氨酶降至25.4U/L,谷草转氨酶为40.7U/L,碱性磷酸酶63U/L,转肽酶54U/L,总胆红素23.1umol/L。根据病情变化,医生决定准予出院。出院医嘱继续服用保肝药物,包括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片和左卡尼汀口服溶液,并强调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要求2周后返院复查。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尽管患者病情已有明显好转,但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规范用药:目前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避免使用他汀类降脂药以防诱发药物性肝病;
2.合理膳食结构:推荐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饮食,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同时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加速脂肪代谢;
3.定期监测乙肝病毒状态:乙肝病毒有再次激活的风险,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摄入,降低肝脏负担。

五、临床经验总结与健康启示
从该病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不同于酒精性肝病的是,这类疾病往往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多种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若未能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因此,对于早期脂肪肝,只要积极去除诱因、科学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并辅以合理药物治疗,是完全有可能实现逆转的。然而,如果患者忽视健康管理,任由病情发展,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这提醒我们,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宣教力度,提高大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与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北极星的眼泪2025-07-10 09:15:06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