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症状及应对措施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少见但病情危急的产科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孕晚期,主要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以及肝衰竭等症状。该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本病起病急骤,初期症状多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烦渴以及食欲减退等,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妊娠反应。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迅速出现明显的黄疸现象,并在1至2周内进入暴发性发展阶段。此时可能出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继而发展为肝肾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最终可能导致孕妇昏迷、休克,同时增加胎儿早产或死胎的风险。
尽管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母儿死亡率较高,但其总体发病率较低,绝大多数病例集中于孕晚期。目前该病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一些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如首次怀孕、多胎妊娠、体重下降、饮食中蛋氨酸摄入不足,以及孕期感染病毒或使用四环素类药物等。
在治疗方面,及时终止妊娠被认为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一旦确诊该病,无论胎儿是否成熟或存活,都应尽快终止妊娠。同时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倾向、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以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综上所述,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虽然罕见,但病情凶险,早期识别与干预至关重要。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孕妇,应提高警惕,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以便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