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恶心食欲不振尿黄,警惕急性戊型肝炎来袭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近期一名老年女性因发热伴随黄疸症状前来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热伴黄疸类疾病成因复杂,其中以急性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尤其是急性戊型肝炎多发于成年人群,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该病通常具有自限性特征,但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危及生命安全。治疗上以保肝、降酶、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获得良好恢复。
【基本信息】女,62岁
【疾病类型】急性戊型肝炎(黄疸型)
【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9年4月
【治疗方案】采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水飞蓟宾胶囊、S-腺苷蛋氨酸、茵栀黄颗粒、薄芝糖肽注射液、地塞米松、门冬氨酸鸟氨酸以及人血白蛋白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21天,建议1个月后门诊复查
【治疗效果】症状显著改善,病情稳定并最终康复出院
一、初次接诊情况
患者主诉为持续7天的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饭后腹胀以及尿色加深。最初未测量体温,随后出现皮肤和巩膜中度黄染现象,尿液颜色逐渐加深至浓茶样,前往外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遂转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显示体温正常(36.2℃),皮肤与巩膜明显黄染,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ALT291.1U/L,GGT82U/L,AST120.4U/L,TBIL141.4umol/L。结合临床表现与化验结果,初步判断为急性戊型肝炎黄疸型,需立即隔离并收入感染科病房观察治疗。
二、住院治疗过程
入院后给予二级护理,实施消化道隔离措施,并要求卧床休息。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等。根据患者的年龄、发病急骤、临床表现及肝功异常,高度怀疑为急性戊型肝炎。随即开始综合治疗方案:使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转氨酶水平;口服水飞蓟宾胶囊增强肝脏保护;S-腺苷蛋氨酸与茵栀黄颗粒联合应用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出;同时给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提升免疫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因使用S-腺苷蛋氨酸后出现耳鸣及咽喉疼痛反应,考虑为药物过敏,立即停用该药,并改用地塞米松抗过敏处理,同时更换为门冬氨酸鸟氨酸静点以继续退黄治疗。此外,患者还出现低蛋白血症,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三、治疗成效评估
经过为期21天的系统治疗,患者各项症状明显缓解,食欲逐步恢复,恶心呕吐消失,尿色由深变浅。多次复查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黄疸指数持续下降,进入恢复阶段。随着病情稳定,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剂量逐渐减少,最终痊愈出院。医生叮嘱患者1个月后回院复诊,以便评估长期恢复情况。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尽管患者目前病情好转,但急性戊型肝炎仍需经历完整的恢复期,包括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肝细胞修复速度较慢,因此建议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作息,避免劳累,防止肝功能反弹。
饮食方面应清淡均衡,保证维生素摄入,禁止饮酒,避免滥用药物加重肝脏负担。不宜过度进补以防脂肪肝发生,同时可适当增加轻度运动以促进身体康复。定期复查肝功能变化,如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临床经验总结
1.急性戊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表现为发热、消化道不适和黄疸,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完全康复。
2.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在肝功能受损时其合成能力下降,加上患者食欲差导致摄入不足,容易引发低蛋白血症,必要时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以防止并发症。
3.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预防戊型肝炎的发生,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