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解析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肝病,其病情若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因此,了解如何预防乙肝以及确诊后如何科学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围生期,主要是由于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血液或体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研究表明,母亲体内乙肝病毒DNA水平越高,传播风险越大。对此,医学上建议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以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此外,乙肝也可以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例如在修脚、纹身、打耳洞等过程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或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都可能造成传播。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前往卫生条件较差的美容、牙科或足疗机构接受服务。对于有不确定健康状况的性伴侣者,建议使用安全套来防止病毒传播。
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几率,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接种效果最佳。
并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否需要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乙肝病毒DNA水平、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数值、肝脏病变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年龄、家族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
以下几类人群通常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1)乙肝病毒DNA阳性且ALT持续异常升高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因素(如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之后,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已出现肝硬化表现的患者,无论ALT水平及HBeAg状态如何,只要检测到乙肝病毒DNA,均需积极进行抗病毒干预。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若HBsAg呈阳性,更应尽早启动治疗;
3)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也应纳入抗病毒治疗范围;
4)部分乙肝患者会出现肝外表现,如肾小球肾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这类患者同样需要治疗。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以及干扰素等。具体用药方案需由消化科或肝病专科医生评估制定,并定期监测病毒应答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耐药问题。
对于暂无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进展情况,确保能在合适时机启动治疗。所有乙肝相关检查与治疗应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切勿轻信非专业机构的虚假宣传,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乙肝虽为慢性病,但通过科学防控与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