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吴女士因戊型肝炎引发胆汁淤积经系统治疗成功康复
(声明:本文仅供科普参考,患者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49岁吴女士因频繁外出就餐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导致严重胆汁淤积并出现重度黄疸症状。入院后经过近两个月的综合治疗,包括保肝药物、血浆输注及激素干预等措施,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胆囊体积回归正常范围,胆汁淤积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基本信息】女性,49岁
【疾病类型】戊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就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1月
【治疗方案】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用药+血浆支持疗法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两个月
【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胆囊形态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一、初诊情况回顾
患者为49岁女性,由当地医院紧急转诊至我院。入院时呈现全身皮肤重度黄染、面部浮肿、极度乏力等症状。据其自述,半个月前即发现尿液颜色加深但未引起重视,一周内病情迅速恶化,伴有明显腹胀、食欲减退以及皮肤瘙痒。当地医院治疗一周无效,胆红素水平飙升至400.9μmol/L,并伴随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至36%,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高达70%。初步怀疑胆道肿瘤,经进一步检查排除阻塞性黄疸可能,最终确诊为胆汁淤积性肝病。
二、治疗过程详解
针对患者危重病情,我院立即启动一级护理,安排专人看护并进行血液检测和影像学评估。上腹部磁共振成像结合胆管MRCP显示肝脏受损、胆囊增大且胆管无扩张,排除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同时,血清学检测显示戊型肝炎抗体IgM与IgG均为阳性,其他病原体标志物阴性。结合患者长期在外就餐史,最终确诊为戊型肝炎引发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在原有保肝药物基础上,加用新鲜血浆输注以补充凝血因子并提升胶体渗透压,同时启用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一周后,胆红素水平降至30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升至46%,病情明显好转。经过两个月系统治疗,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三、出院时恢复状况
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患者饮食、睡眠和精神状态均有显著改善,皮肤瘙痒症状缓解,尿液颜色恢复正常。复查结果显示,胆红素降至28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达71%,戊型肝炎IgM抗体转阴,IgG仍阳性。彩超提示肝脏轻度损伤,胆囊壁稍毛糙但体积恢复正常,胆管未见扩张。最终患者顺利出院。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提醒
尽管患者血清学指标趋于稳定,但肝脏组织修复仍需时间。建议:
1、注意休息,半年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度散步有益健康;
2、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尤其避免光顾卫生条件差的摊点;
3、短期内避免摄入高脂食物及饮酒,以防诱发胆囊相关疾病;
4、定期复查肝功能,根据医生指导调整用药方案。
五、医疗反思与健康建议
本例患者的胆汁淤积虽非肿瘤所致,但病情发展迅猛,提示我们在面对黄疸类疾病时应全面排查病因。戊型肝炎虽属急性感染性疾病,通常不会慢性化,但在特定情况下仍可造成严重肝损伤。患者感染源很可能来自不洁饮食,如街边小吃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在家用餐,既能保障食品安全,也有助于预防多种消化道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