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超声影像特征
急性胆囊炎在超声检查中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壁回声异常等特征。当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压痛、反跳痛或墨菲氏征阳性时,应高度怀疑急性胆囊炎的可能性,并尽快进行影像学评估。
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因其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通过超声波反射形成的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胆囊的形态变化。正常情况下,胆囊长度约为6-10cm,而在急性炎症状态下,胆囊常因胆汁排泄受阻而显著肿大,长度可达12-13cm甚至更长。这种胆汁淤积现象是胆囊肿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胆囊壁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由于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胆囊壁会出现明显增厚,厚度通常超过3mm,严重者可达1cm左右。此外,胆囊壁表面失去光滑性,呈现毛糙、不规则的回声改变,这在超声图像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一旦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其他合适方式,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还需配合引流和抗感染治疗,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不仅能快速识别胆囊的结构异常,还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急性胆囊炎的早期发现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