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肝源性胆囊炎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肝胆健康息息相关!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位59岁中年女性患者的病例。她在发病7天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尤其是在进食后症状更加明显,同时还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不适。自行服用促消化药物未能缓解症状,最终前往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肝源性胆囊炎,并接受住院治疗两周,病情显著好转。

【基本信息】女、59岁

【疾病类型】肝源性胆囊炎

【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4月

【治疗方案】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恩替卡韦分散片、呋塞米注射液、胸腺肽肠溶片以及消炎利胆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周

【治疗效果】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改善,腹水减少。

一、初次面诊情况

该患者为59岁女性,在入院前一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未伴随肩背部放射痛。此外,她感到明显的全身乏力,食欲大幅下降,尤其厌恶油腻食物。同时,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伴有恶心及偶发性呕吐,每天约2-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尝试口服多潘立酮片无效后,来我院进一步诊治。经肝胆胰脾彩超检查发现肝硬化、腹水及肝内多发偏强回声,最终诊断为肝源性胆囊炎并收入住院。

二、治疗过程详解

入院后,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ALT、AST、ALP等指标均升高,且AST/ALT比值大于1,提示存在明显的肝胆系统病变,与彩超结果一致。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我们采取了肝胆联合治疗策略。具体用药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以保护肝脏、改善肝功能;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抗病毒治疗;呋塞米注射液帮助消除腹水;胸腺肽肠溶片增强免疫功能;以及消炎利胆片缓解胆囊炎症带来的不适。

三、治疗效果评估

经过为期两周的住院治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消失,上腹部疼痛明显缓解,食欲恢复,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显示ALT、AST、ALP等关键指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腹水也基本吸收。这表明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过,仍需继续门诊随访,并坚持服药以控制肝硬化的进展,防止胆囊炎再次发作。

四、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出院后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此次胆囊炎是由肝硬化引发,因此必须长期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以稳定肝病。饮食方面建议低脂高蛋白摄入,例如奶制品、鱼类、去皮鸡胸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加重肝胆负担。此外,建议每三个月定期复查一次,监测肝胆状况,预防复发。

五、临床经验总结

肝源性胆囊炎是肝硬化或慢性肝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同时针对肝脏和胆囊进行治疗。本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代表性,强调了保肝、抗病毒、利胆和增强免疫力的综合干预。通过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能够有效遏制病情发展,避免转变为慢性胆囊炎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逆向思维2025-07-14 08:49:0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