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与风险
体外冲击波碎石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中。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确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然而,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或适应症掌握不当,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首先,这种治疗方法可能对肾脏和输尿管造成一定损伤。由于冲击波的能量作用,可能会引起肾组织的微小出血,严重时可导致肾周血肿、持续性血尿,甚至诱发继发性高血压等问题。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进行充分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此类治疗。
其次,碎石过程中容易形成“石街”现象。当较大的结石被击碎后,大量的小颗粒可能堆积在输尿管中,形成所谓的“石街”,这不仅会影响排石效果,还可能导致输尿管狭窄或引发感染,进而加重病情。
为了避免上述风险,术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凝血功能、尿常规、血常规以及心电图等,确保没有感染或其他禁忌症存在。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冲击电压,避免能量过高造成的损伤。术后也应注意间隔时间,一般建议肾结石患者两次治疗之间至少间隔两周,输尿管结石患者可适当缩短周期。
此外,控制碎石次数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频繁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会对肾脏结构造成累积性损害,增加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医生会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