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治疗方式解析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胃黏膜通常会呈现出花斑样改变,并伴有散在的点状或条状糜烂现象。这类胃炎并不会导致胃腺体的萎缩,因此也被认为是胃部炎症较轻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临床症状来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的症状,比如胀痛、刺痛或钝痛等。这些疼痛感多在进食后1至2小时出现,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在空腹时感到不适。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伴随有腹胀、嗳气、恶心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建议确诊患者及时进行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应按照医生指导接受根除治疗,以减少胃黏膜进一步受损的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如铝碳酸镁、吉法酯等胃黏膜保护剂来减轻炎症反应,并辅助修复受损的胃壁组织。同时,为了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不适症状,还可以配合使用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非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相对轻微的胃部疾病,但仍需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采取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

熙舜2025-07-16 07:58:58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