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如何应对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医学上通常将其归类为非萎缩性胃炎。这种命名是为了与萎缩性胃炎相区分,只要是未出现萎缩的胃炎,都可归为此类。虽然名称听起来较为专业,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从临床角度来看,这种胃炎可以被称为“寻常胃炎”。无论患者是否出现明显症状,在进行常规体检或胃镜检查时,只要进行了黏膜活检,几乎都能发现不同程度的胃炎存在。也就是说,这类胃炎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不罕见。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很多内镜医生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将一些轻微变化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黏膜糜烂”。比如胃黏膜出现片状发红、充血,或是几个针尖大小的陈旧出血点,就会被描述为“糜烂”。然而,这些表现的程度差异较大,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因此,许多患者看到这个诊断后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其实大可不必。
胃黏膜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胃部的上皮细胞不断更新,属于多层结构的黏膜上皮,能够一层层地脱落和再生,更新速度相当快。部分患者可能通过服用黏膜保护剂来促进恢复,但也有一些人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几天之后再次检查时,原先所见的糜烂现象已经自行好转甚至消失。
综上所述,面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情况,患者应保持理性态度,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辅助修复,有助于胃部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