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如何确诊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诊断主要依赖于排他性判断。也就是说,在出现典型症状的同时,必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首先,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且这种不适往往与排便有关。同时,还会伴有大便性状或排便频率的改变,例如腹泻、便秘或者两者交替出现。
在满足上述两个核心症状的前提下,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这些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结构性病变;甲状腺功能检测,以排除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以及肝胆胰腺相关的检查,如B超、血液生化等,确保没有器质性问题。
此外,曾经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一般不考虑该病的诊断,因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因此,只有在无法用形态学或生理学异常解释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为肠易激综合征。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当高,约占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的30%-40%。很多患者在进食后会出现急迫的排便感,但排便后症状迅速缓解,常规检查如肠镜和腹部B超均无异常发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典型的IBS表现。
该病的高发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等因素。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肠道神经调节,进而诱发或加重症状。因此,在诊断过程中也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