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肠易激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肠道功能紊乱,而非器质性病变。该病症通常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其中,排便异常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的改变(如腹泻或便秘)以及粪便性状的变化(如稀便或干硬便)。虽然该病不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但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但通过多项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1.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许多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历较大的情绪波动或心理压力,例如焦虑、抑郁、长期紧张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功能,导致症状加重。

2.肠道感染史也可能诱发该病。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示其症状始于一次胃肠道感染之后,这种情况被称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IBS)。感染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短暂性炎症或菌群失衡,从而引发长期的功能性紊乱。

3.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概率相对较高,提示该病可能与某些基因变异有关。

4.饮食习惯与症状密切相关。某些食物如乳制品、豆类、洋葱、高脂肪食物或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食品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此外,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花开花败旧人不在2025-07-17 08:33:1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