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其成因复杂多样。其中,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导致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侵蚀血管时也可能引发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损伤胃黏膜,进而增加出血风险。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患者在大量饮酒后出现剧烈呕吐,导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从而引发出血。
上消化道的解剖范围主要包括食道、胃以及十二指肠的上段,即屈氏韧带以上的部分。当该区域发生出血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柏油样便),严重时可能伴有头晕、心慌、血压下降等失血症状。
一旦发现疑似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安排急诊胃镜检查,以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胃镜不仅能直观观察病变,还可以在必要时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药物、热凝止血或夹闭血管等。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如肝硬化、胃溃疡等,并避免长期滥用止痛药物。同时,戒酒、避免暴饮暴食也有助于减少黏膜损伤的风险。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急、变化快,及时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如有相关症状,切勿拖延就医时间,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