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男性突发消化道出血,胃镜组织胶治疗成功康复!
摘要:本文讲述了一位27岁男性因反复黑便就诊,最终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通过胃镜下注射组织胶止血,并结合多种药物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显著改善,住院一周后出院,一个月内完成随访复查,溃疡愈合良好。
基本信息:男、27岁
疾病类型: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
就诊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2月
治疗方案: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止血+药物治疗(艾普拉唑钠、蛇毒血凝酶、替普瑞酮、阿莫西林、铋剂、甲硝唑等)
治疗周期:住院7天,门诊随访1个月
治疗效果:症状缓解,血红蛋白回升,溃疡完全愈合
一、初诊情况与诊断过程
该患者为一名IT行业从业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并伴有熬夜习惯。此次因连续三天出现四次黑便而前来就诊,每次大便量约200ml,伴随明显乏力和头晕症状,但无呕血或晕厥现象。急诊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仅为76g/L,提示中度贫血,其他指标如白细胞、血小板及肝肾功能均基本正常。
随后进行的急诊胃镜检查发现其十二指肠球部存在一个直径约0.5cm的溃疡病灶,表面可见裸露的血栓头。医生随即在胃镜下注射氰基丙烯酸酯组织胶进行止血处理,并结合抑酸和黏膜保护治疗。最终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糜烂性胃炎及中度贫血。
二、系统化治疗过程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了以胃镜止血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除胃镜下注射组织胶外,给予静脉注射艾普拉唑钠以抑制胃酸分泌,同时使用蛇毒血凝酶控制出血。此外,口服药物包括替普瑞酮胶囊促进黏膜修复,以及抗生素组合(阿莫西林、甲硝唑、枸橼酸铋钾)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在治疗初期,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重视,认为年轻不会患病。经医生详细解释上消化道出血的严重性及可能需要手术干预的风险后,患者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确保生命体征稳定。
三、治疗成效与恢复情况
经过一周的规范治疗,患者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未再出现黑便。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从最初的76g/L上升至88g/L,病情逐步稳定。随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最终过渡到普通饮食。第7天时,患者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进食后无不适反应,遂准予出院。
出院带药包括抗幽门螺杆菌联合用药(艾普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铋剂、甲硝唑),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规律饮食、避免熬夜。一个月后复诊胃镜显示溃疡已完全愈合,表明本次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四、生活管理建议与预防措施
针对此类青年群体高发的消化性溃疡问题,建议患者出院后应注重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方面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软食;作息方面应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减少工作压力。若出现中上腹隐痛、反酸、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一旦发现黑便、呕血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前往急诊处理,防止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五、医学启示与健康提醒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尤其多见于年轻人。本例患者的发病与其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抑酸、黏膜保护及必要时的胃镜止血手段,同时应积极筛查并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层面则应注重饮食结构优化与作息规律化,降低复发风险,保障胃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