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掌握感染性腹泻的关键知识
感染性腹泻,也被称为急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真菌等。它们通过毒素分泌或直接侵袭胃肠道黏膜,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从口入”,即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此外,也有部分病例是通过接触传播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某些病原体的具体传播路径尚不完全明确。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型和中重度两种类型。轻型患者通常一般情况良好,每日排便次数在十次以下,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可能含有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块,粪质较少,有时呈现蛋花汤样便。而中重度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十次,大便呈水样,伴有少量黏液,严重时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或血样便。
除了腹泻,患者还常伴有多种全身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发热以及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呕吐物可能呈咖啡色样。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随后转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果病情严重,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以沙门菌属和嗜盐菌最为常见,而毒素性腹泻则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病毒性腹泻也较为常见,且常呈现家庭聚集性或集体暴发的情况。此外,误食生冷食物、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磺胺类、部分抗生素)甚至误服强酸、强碱或农药等,也可能诱发感染性腹泻。
确诊感染性腹泻需通过多项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测、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如卧床休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电解质、服用止泻药物)以及抗菌治疗(如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在患病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保证充足休息,保持良好心态,按时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外出就餐频率,避免食用不洁、腐败、无证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身体免疫力,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