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50岁李先生急性甲型肝炎,经系统治疗后黄疸消退恢复良好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位50岁男性患者李先生,因持续发热、乏力6天,伴随尿黄、食欲下降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医。经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甲肝病毒抗体呈阳性,确诊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采用保肝、降酶、退黄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初期黄疸一度升高,但随后症状逐步缓解,肝功能明显改善,最终康复出院。

基本信息:男性,50岁

疾病类型: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7年7月

治疗方案:采用水飞蓟素胶囊、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门冬氨酸鸟氨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颗粒及泮托拉唑钠等药物综合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28天,出院后2周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一、初诊过程

李先生,50岁,因发热、乏力持续6天,尿色加深3天前来就诊。患者最初自行服用退烧药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乏力明显,活动后加重。随后出现尿黄如豆油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几乎无法正常进食。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达2588U/L,总胆红素为215μmol/L。体检显示皮肤和巩膜重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初步判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进一步检测甲肝IgM抗体呈阳性,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认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因病情较重,需住院隔离治疗。

二、治疗过程

入院后采取严格的消化道隔离措施,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为主,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能,明确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治疗上采用综合保肝、降酶、退黄方案,包括口服水飞蓟素胶囊、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门冬氨酸鸟氨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同时配合茵栀黄颗粒口服以促进黄疸消退,泮托拉唑钠用于保护胃黏膜。

三、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初期患者乏力、恶心等症状有所缓解,但黄疸一度加重,尿色如浓茶样,4天后复查肝功能显示转氨酶下降至1504U/L,总胆红素升高至326.5μmol/L,仍处于黄疸上升阶段。继续对症治疗并逐步停用胃黏膜保护药物。两周后肝功能指标进一步改善,黄疸开始下降。住院28天后,转氨酶恢复正常,总胆红素降至59.2μmol/L,治疗方案调整为口服药物维持,巩固治疗4天后病情稳定,顺利出院。2周后门诊复查肝功能良好。

四、康复期注意事项

虽然患者已临床治愈,但仍处于肝功能恢复阶段,通常需1至3个月才能完全康复。建议出院后继续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情绪,有助于肝脏修复。饮食方面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肉类、蛋类、奶制品、水果、豆制品等,同时多饮水,促进毒素代谢。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肝脏负担。

五、疾病预防与健康提示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未煮熟的水源、接触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均可能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下降、腹泻、腹胀、尿黄及黄疸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传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必要时可接种甲肝疫苗进行预防。

空心菜2025-07-18 13:47:40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