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介入治疗的定义与应用解析
肝介入治疗是一种基于影像学引导的微创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肝脏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该技术通常在X光、超声、CT或MRI等影像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医生通过使用穿刺针、导管、导丝以及各类介入器械,对肝脏部位进行精准操作,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的目的。
常见的肝介入治疗方法之一是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它主要用于处理胆道梗阻问题。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将穿刺针经由皮肤和肝脏插入扩张的胆管,随后置入导管进行胆汁引流或减压。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无法承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作为临时外引流手段;也可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或胰头癌患者术前降低黄疸水平、改善肝功能,从而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PTCD还可用于姑息性治疗,将导管穿过肿瘤梗阻部位进入胆总管进行内引流。
在PTCD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开展胆道球囊扩张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良性狭窄,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引流几天后,通过引流管导入导丝,随后撤出引流管,沿导丝将导管鞘送入胆管,对狭窄区域进行扩张后,再沿导丝置入合适尺寸的支架。目前常用的支架包括网状金属内支架、螺旋状支架、Z形金属支架以及塑料内支架等。
肝介入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如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等,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尽管其微创性较强,仍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某些特定的肝脏疾病或胆道系统疾病来说,肝介入治疗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