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发首剂效应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的慢性疾病,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较多,其中α受体阻断剂是可能引发“首剂现象”的典型药物。这类药物的降压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血管上的α受体,阻断儿茶酚胺类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从而扩张血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在正常情况下,当患者变换体位时,例如由卧位转为坐位或站立时,下肢静脉会扩张,血液储存量增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此时,机体通过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作用于血管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从而维持血压稳定。
然而,当患者首次服用α受体阻断剂(如特拉唑嗪)时,这种代偿机制会被抑制,从而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剂现象”。其表现通常在首次服药后较为明显,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低血压症状。
为了避免首剂现象的发生,建议患者在睡前平卧位服用α受体阻断剂,并避免服药后立即改变体位。对于反复出现首剂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考虑更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厄贝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以确保长期血压控制平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