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45岁李女士因继发性高血压导致头晕乏力,术后症状显著改善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因长期反复头晕、乏力症状入院,自2009年起血压持续升高,最高达到165/120mmHg,常规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检查发现血钾正常但醛固酮水平升高,肾上腺CT提示左侧肾上腺增粗。通过生理盐水抑制试验及肾上腺静脉采血(AVS)确诊为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随后接受腹腔镜下左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血压及生化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基本信息】女性,45岁

【疾病类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就诊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9年8月

【治疗方案】腹腔镜下左肾上腺切除术

【治疗周期】住院两个月以上,术后门诊定期随访

【治疗效果】术后血压显著下降,头晕乏力症状明显缓解,生化指标趋于正常

一、初诊情况

患者李女士因长达十余年的反复头晕、乏力症状入院就诊。自2009年起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65/120mmHg,虽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厄贝沙坦分散片,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体检发现醛固酮水平及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显著升高,肾上腺B超未见明显异常。鉴于ARR异常升高,临床高度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尽管B超未见明显肾上腺病变,仍建议进一步行生理盐水抑制试验以明确诊断,并安排肾上腺增强CT检查。患者接受建议并积极配合后续检查。

肾上腺B超检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未发现明显结构异常,但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了方向。

二、诊疗过程

入院后实施生理盐水抑制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前醛固酮水平为708pg/ml,肾素活性0.082ng/ml/h,试验后醛固酮为508.6pg/ml,肾素活性上升至0.103ng/ml/h,血钾3.67mmol/L。试验后醛固酮水平仍高于100pg/ml,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大。结合肾上腺增强CT显示左侧肾上腺增粗,考虑肾上腺增生可能。随后行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肾上腺存在优势分泌,最终确诊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同意手术治疗,于2019年10月7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肾上腺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肾上腺静脉采血结果为精准定位提供了关键依据,是决定手术治疗的重要步骤。

三、术后恢复与随访

术后患者血压及醛固酮水平明显下降,一周后顺利出院。2019年11月复查显示醛固酮降至228.2pg/ml,肾素活性升至4.979ng/ml/h,血钾为3.95mmol/L;至2021年3月复查,醛固酮进一步降至145pg/ml,肾素活性为0.693ng/ml/h。术后肾素活性显著回升,表明原本受抑制的肾素系统逐渐恢复正常,血钾也略有升高。患者继续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停用厄贝沙坦分散片后血压控制稳定,头晕乏力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显著好转。

四、术后管理与生活建议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血压明显下降,症状与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建议出院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清淡饮食、规律运动、劳逸结合。继续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若减药后血压持续低于120/70mmHg,可来院复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停药观察。每周应测量血压1-2次,尤其注意季节变化时可能出现的波动。家庭自测血压若超过135/85mmHg,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如出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明显不适,也应尽快就诊。

五、临床反思与建议

由于经济、医疗资源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全球范围内许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未能被及时识别,往往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进行治疗。虽然血压可能被控制,但醛固酮对心脑血管及肾脏的损害并未消除,导致心肌肥厚、心律失常、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持续存在。因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议对以下人群进行PA筛查:初诊高血压患者、合并低血钾的高血压患者、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以及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发现增生或结节者。通过早期筛查、精准定位和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铅笔小星2025-07-19 10:30:22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