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女性因慢性高血压引发眩晕恶心,经科学治疗症状缓解!
(声明:本文仅供科普参考,病例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高血压不仅是一种常见病,还可能引发如眩晕、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群体中更为多见。本文介绍的是一位56岁女性患者,因突发眩晕及恶心前来就诊,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后确诊为慢性高血压。入院后,采用药物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相关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病情稳定,未再出现眩晕或恶心。
【基本信息】女性,56岁
【疾病类型】慢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
【就诊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案】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门诊随访2个月
【治疗效果】血压控制达标,眩晕恶心症状完全缓解
一、初诊过程
患者由家属陪同前来就诊,体型偏胖,自述一周前开始出现突发性眩晕,尤其在起床时更为明显,最初症状较轻,休息后可缓解,未引起重视。近几日症状反复发作,严重时伴有恶心,甚至无法站立。在当地医院进行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但血压测量值偏高,因此前来我院进一步诊治。体检显示血压为162/82mmHg,神志清楚,精神状态欠佳,心脏检查提示心界略大,心律齐整,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综合病史及查体结果,初步诊断为慢性高血压。
二、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医生与其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考虑到其眩晕症状需排除脑血管意外。由于患者已在当地医院完成头颅CT检查,初步排除脑出血,但为排除脑梗死可能,进一步完善头颅MRI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多发性脑缺血灶,但未发现梗死病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平均血压为146/76mmHg,白天血压为154/80mmHg,夜间为132/64mmHg,均高于正常标准。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增厚,结合血脂偏高,判断患者已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因此,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进行降压治疗,并将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三、治疗效果评估
入院当天,患者开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降至148/76mmHg,头晕症状有所减轻。入院第二天,加用培哚普利叔丁胺片以增强降压效果,并有助于逆转心室重构。住院治疗7天后,血压稳定在132/78mmHg左右,眩晕明显缓解,恶心症状消失,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门诊随访两个月,血压持续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未再出现不适症状,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四、治疗后生活建议
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特别强调了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
1.饮食方面应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定期复查血脂水平;
2.建议进行适度运动,如慢跑、游泳或健身操,避免剧烈运动;
3.控制体重是关键,建议将BMI控制在24kg/m²以下,以减轻心脏负担;
4.对于使用培哚普利的患者,需注意是否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复诊调整药物。
五、医生总结与建议
近年来,慢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多数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出现并发症后才被发现。特别是肥胖人群,更容易因心脏负担加重而导致血压升高。本例患者心脏彩超提示已有室间隔增厚,表明已出现靶器官损害。因此,对于肥胖人群来说,早期监测血压、控制体重、及时干预是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