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确诊稳定型心绞痛,心前区疼痛不容忽视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患者相关信息已做隐私处理)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一位58岁女性患者,主诉为在活动过程中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约2-3分钟,休息后数秒即可缓解。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由于患者暂无手术治疗指征,采取了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经过7天的系统治疗,患者的胸痛症状显著改善,整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认可。
【基本信息】女,58岁
【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
【就诊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1月
【治疗方案】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以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综合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随后门诊随访3个月
【治疗效果】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日常活动未再诱发心绞痛,血压控制良好,治疗效果理想
一、初诊情况
2022年1月,患者在其女儿陪同下前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长期服用卡托普利片控制血压,但平时对血压的监测较少。近三个月来,在进行家务劳动时频繁出现胸口疼痛,伴有乏力、疲倦等不适感,休息后可迅速缓解。此外,在快步行走时也会出现类似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出汗、乏力,持续时间约2-3分钟,坐下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在当地医院测血压为148/82mmHg,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初步考虑为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建议住院治疗。为进一步明确病情,患者选择来我院就诊。入院后,医生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体征,结合病史和心电图结果,初步判断为稳定型心绞痛。
二、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心脏彩超、胸部CT、血常规、生化检查、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等全面评估,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确诊,医生建议进行两项特殊检查:一是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二是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患者家属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存在中度狭窄,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鉴于目前无手术治疗指征,医生决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并将降压药物调整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经过7天的系统治疗,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三、治疗成效
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接受为期7天的药物治疗后,心前区疼痛症状显著减轻。即使在进行快步行走等轻度体力活动时,也未再出现心绞痛症状,血压控制稳定且处于安全范围。医生在评估后认为患者病情平稳,准予出院。出院前,医生特别叮嘱患者需继续按时服药,定期门诊复查心电图。如出现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以防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四、生活管理建议
患者在治疗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医生对此表示欣慰。出院后,建议患者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目标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等,有助于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强心肌供血能力。但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诱发心绞痛。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焦虑,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此外,患者需定期回门诊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五、医生总结与建议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在体力活动增加时发作,如本例患者在做家务或快步行走时出现胸痛症状,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可迅速缓解。此类心绞痛的症状在数月内相对稳定,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变化不大。对于此类患者,早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有助于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