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50岁女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确诊经历:心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常与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相关,可能引发明显的心慌、心悸等症状。本文分享一位50岁女性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因持续半个月的心慌症状前来就诊,经过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最终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通过介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心慌症状消失,恢复良好。

【基本信息】女性,50岁

【疾病类型】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就诊医院】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5月

【治疗方案】采用PTCA术联合球囊扩张术进行介入治疗,同时配合抗血小板、降脂及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及依洛尤单抗注射液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7天,门诊随访1个月

【治疗效果】心慌症状消失,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显著改善,病情稳定

一、初诊情况

患者黄阿姨,50岁,4年前曾因乳腺癌接受过化疗,近期因持续半个月的心慌不适前来就诊。她表示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并尝试口服盐酸胺碘酮,但效果不明显。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病史,也无吸烟习惯。

入院后首先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下降,EF值低于38%;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初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过程

为明确病因,医生建议患者住院并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随后进行的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狭窄约50%,后室间支狭窄达90%,结合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在充分沟通后,患者接受了PTCA术并在狭窄最严重部位实施了药物球囊扩张术。同时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强化降脂治疗(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依洛尤单抗注射液),以及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以改善心肌供血。住院期间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前三天实行持续心电监护。

三、治疗效果评估

在接受手术及药物治疗一周后,患者的心慌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显著减少,病情稳定,符合出院标准。

医生建议患者一个月后返院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血脂指标,以便全面评估恢复情况和血脂控制水平。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虽然患者病情已明显改善,但出院后仍需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尤其是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不可随意停用,否则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建议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熬夜,保持规律作息,保持良好情绪,饮食方面应低盐低脂,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全谷物类食物的摄入。

五、医生的诊疗感悟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虽然常见,但若频繁发作,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若出现心慌、心悸、心搏暂停感等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通过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以看出,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应坚持长期管理,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橙味果冻2025-07-20 09:58:39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