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主要成因解析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引发的血管狭窄。当冠状动脉的内膜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沉积在受损部位,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大,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腔变窄,影响心肌供血。
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环节。在某些诱发因素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感染、外伤、外科手术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等作用下,原本已经较大的斑块可能破裂脱落。斑块破裂后会激活血液凝固机制,在破裂部位迅速形成血栓,从而完全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心肌缺血坏死。
心肌梗死的发生往往建立在已有冠心病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患者通常在发病前已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堆积。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对于降低心肌梗死风险至关重要。
在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中,早期识别症状、及时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如溶栓或介入手术)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同时,长期管理冠心病,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也有助于减少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