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是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但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运动方式和强度必须科学合理。很多人认为运动可以包治百病,只要坚持锻炼就能改善身体状况,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尤其是心律失常患者。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运动,也不是所有时间段都适合进行锻炼。
研究表明,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这是因为在高强度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发生变化,心肌耗氧量上升,从而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的患者来说,这种风险更为显著。此外,清晨是儿茶酚胺分泌较为旺盛的时段,如果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同时,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也可能对心肌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心律失常。
那么心律失常患者该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呢?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可以通过主观感受和心率恢复时间来评估。运动过程中出现轻微的呼吸急促是正常的,但应在休息4分钟左右明显缓解,心率也应回到接近正常水平。如果恢复时间过长,说明运动强度过大。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运动应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原则。建议每周进行4~5次低强度耐力运动,每次20~30分钟,或每周至少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持续40~60分钟。适合心律失常患者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和保健操等。在运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若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咳嗽或明显疲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锻炼。
对于某些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运动需格外谨慎。例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剧烈活动相关的心房颤动,以及有心源性猝死病史的患者,必须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才可考虑适度活动。否则,这些患者不宜参与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