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健康>恢复

房颤的常见症状与科学治疗方法解析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但危险性较高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在发生房颤时,可能仅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轻微症状。然而,由于房颤会导致心跳频率加快且节律极不规则,患者常常会感到明显的心慌、气短,甚至出现头晕、黑朦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对于本身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或瓣膜疾病等,房颤的发生可能加重原有病情。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加重、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等表现。此外,在一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中,房颤还可能诱发急性肾功能或肝功能恶化,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房颤患者发生急性脑缺血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5至6倍。这是由于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容易在心房内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时,就可能引发急性脑梗死,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房颤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措施。通过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来抑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

第二,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心室率和恢复窦性心律。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慢心率、缓解症状,并在部分患者中实现心律转复。

第三,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适用于反复发作、症状明显或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该技术通过射频或冷冻能量消除心脏中异常电信号的传导路径,从而达到控制房颤、减少复发的目的,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有点意思2025-07-21 09:28:15
评论(0)
评论前需先登录。